理学院

作者:招生就业处 时间:2024-05-08 点击数: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专业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2015年获评为吉林省“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评为吉林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建设专业,2020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吉林省精品课2门、吉林省优秀课6门、吉林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吉林省一流课程1门,“数学学科ATC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实验室”为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吉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专业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硕士指导教师17人。现有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1人、吉林省优秀指导教师5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1人、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53”人才培养扶助项目人选4人。

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9项、国家二等奖26项、省一等奖72项,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18项,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的系统及软件60余项。

本专业已毕业本科生19届,其中部分毕业生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如美国杜兰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毕业生就业行业包括信息、电力、汽车、金融、保险、银行、教育等,就业地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厦门、天津、重庆、成都、西安、福州、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数学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处理和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够适应数学与科技发展需求进行知识更新,能够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从事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科学计算、决策分析、软件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专业在实践中本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形成了“重应用、强实践、求卓越”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具体如下:

1.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型”人才。以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依托,选拔本专业具有科学研究兴趣、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拔尖学生,施行导师制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开始切身体验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发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为日后可能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2.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型”人才。以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实践创新中心为平台,依托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省级重点实验室,开设数据分析类、计算机编程类、信息类课程,鼓励并引导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推导及计算机编程实现能力,为日后解决工程领域、计算科学领域实际问题培养良好习惯。

3.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型”人才。依托软件研发中心,充分利用省级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课内外实践训练。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师徒制”,通过承接项目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分工能力。同时夯实学生的数学推理、软件编程、算法设计能力。让学生熟悉软件研发企业运作模式、开发流程,为日后进入相关领域企业做好储备。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数学的各个领域、有关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及高科技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在IT行业、电力行业、通信系统、科研机构、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维护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学科、电力系统、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获批应用数学硕士点,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0年获评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吉林省精品课2门、吉林省优秀课6门,吉林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吉林省一流课程1门,数学学科ATC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实验室”为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吉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硕士指导教师15人。现有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1人、吉林省优秀指导教师5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1人、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53”人才培养扶助项目人选4人。

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15项、省一等奖38项,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8项。

本专业已毕业本科生18届,其中部分毕业生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如美国杜兰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毕业生就业行业包括电力、金融、保险、银行、IT、教育等,就业地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厦门、天津、重庆、西安、成都、福州、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系统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能够适应数学与科技发展需求进行知识更新,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统计与决策分析、数据建模和管理等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本专业形成了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应用、强实践、求卓越”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具体如下:

1.培养数学“研究型”人才。依托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培根固本,夯实基础,追求卓越”为基本理念,选拔一部分数学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使真正对数学学科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得到个性化培养,引导本科生充分接触前沿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2.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依托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实践创新中心学生社团组织,用课外时间开展建模方法、建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并引导本科生积极地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数据统计分析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数学“技术型”人才。依托软件研发中心,采取“公司化”的运行模式,聘任学生担任执行总裁(CEO)、技术主管以及执行主管,实行师徒制、项目培训制,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程序设计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培训与实践,让对IT行业感兴趣的本科生更早、更深入地体会企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项目执行能力。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科技、教育、经济、金融、统计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也可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经济、金融、计算机、能源、电力、电子、自动化等理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统计学

一、专业简介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度、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有关信息的数据,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推断和预测,能熟练掌握统计软件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

统计学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吉林省精品课2门、吉林省优秀课4门,吉林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吉林省一流课程1门,数学学科ATC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实验室”为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吉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统计学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4人。现有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1人、吉林省优秀指导教师3人、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53”人才培养扶助项目人选1人。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能熟练运用统计专业软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

专业在实践中本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经过不断探索、改革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应用、强实践、求卓越”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具体如下。

1.培养统计“研究型”人才。依托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培根固本,夯实基础,追求卓越”为基本理念,选拔兴趣浓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拔尖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得到个性化发展,了解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前沿发展动态,形成了惯性的数据思维逻辑,具备了统计学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培养统计“应用型”人才。依托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实践创新中心,用课外时间开展统计建模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建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并引导本科生积极地参加大数据统计分析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统计“技术型”人才。依托软件研发中心,采取“公司化”的运行模式,聘任学生担任执行总裁、技术主管以及执行主管,实行师徒制、项目培训制,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统计方法、统计软件、数据分析技术的学习、培训与实践,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调查问卷并开展调查研究,熟练运用统计软件搜集、处理、分析数据并解释结果,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提升了项目执行能力。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统计学、数学、计算机、能源、电力、电子、自动化等理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一、专业概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成立的材料类特设专业。本专业以光伏电池材料与器件、锂/钠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为主要方向,大学3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具有能量转换及能量存储所需关键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造与应用能力,具备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9人。专业现有材料物性探索与优化、太阳能电池物理与技术、光伏电池和光子能量转换材料、锂电池材料与器件等4个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专业依托于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器件校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能力突出。本专业与吉林、营口、南通、常州、东莞、杭州等地的新能源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

2016年专业创建,至今有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1%。其中部分毕业生考研深造,考研单位有中科院北京半导体所、北京微电子所、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宁波材料所、沈阳金属所、中科大苏州纳米学院等知名科研机构,及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考研率达42%。毕业生就业企业有中国华能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大唐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等大型能源集团,及比亚迪、中创新航、爱旭太阳能、隆基光伏、天合光能等现代新能源企业集团。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新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基础,具备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器件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工作,也能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和“陆上风光三峡”等吉林省内战略引导的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立,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新工科教育理念,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能源转化和存储为核心的特色:

(1)以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为主要专业方向,强调数理基础,理化结合,培养具备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电工学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3)依托学校在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着重发展光伏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专业方向,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积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以利于服务社会。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可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电力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事产品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学习背景可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深造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深造。



Copyright© 2019 www.nee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东北电力大学